重庆PMP:优秀项目经理的必备技能

来源:高博培训| 时间:2021-05-19 | 浏览:

在组织中,冲突不可避免,回避冲突解决不了问题。传统观点认为,冲突是有害的,会给组织造成不利影响,作为管理者应尽可能地避免和消灭冲突。事实上,冲突恰恰是协调人际关系进行合作的开始,正因为有冲突,我们才能表明自己的立场,才能真正地了解对方;如果没有冲突,大家都相互谦让不发生矛盾,人际互动就会停留在某一层面上而停滞不前。

冲突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,在一个组织中,人际关系如何,就看冲突的性质和管理者对冲突的处理能力,管理者不是要消灭冲突, 而是要提高管理冲突的能力。所以,冲突本身并不是坏事情,要看你如何应对它。面对冲突,管理者需要运用新思维。通常情况下,最具活力的组织恰恰充满了矛盾或冲突。

一、妥协是解决冲突的一种非强制性方式

面对冲突,管理者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和他人力量对比的失衡,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利益分配方案。这种权威式的专制行为,在现代社会已经行不通。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管理技巧,如说服别人顺从并接受自己的建议。

事实上,在解决冲突时,沟通与试图说服他人关系并不大,因为试图说服他人的所谓“沟通”,仍然是传统社会组织模式所遗留下来的专制管理手段,只是行为方式相对温和而已。沟通绝不是劝戒。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及性格上的差异,劝戒式的沟通往往是“鸡同鸭讲”。

PMP项目管理

妥协才是组织正常运转的缓解器、减震器,是管理者解决冲突的一种非强制性方式。在管理实践中,一些管理者认为,妥协造成了他们工作中的痛苦,明知事情不对, 但由于种种原因,只能忍受,眼睁睁地看着事情的进展往自己不赞同的方向推进,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会感叹:管理者不是在妥协中忍耐,就是在妥协后爆发。其实这是一种将妥协误以为毫无道德底线和利益原则边界的吞忍。要知道, 管理者绝不是靠屈从或吞忍为手段来解决冲突的,这样只会进一步滋长他人的骄横,甚至将自己的宽容视为软弱来对待。

管理者需要明确,不是所有的冲突都需要妥协。道德上的善恶行为是不需要妥协的,善与恶之间的妥协,恶是最大的受益者;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不需要妥协的,因为这是组织拥有的终极信念,是解决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处理矛盾的一系列准则,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组织的战略目标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妥协的意义不是让步了什么,而是坚持了什么。一味地让步是放弃,管理者的心中一定要有永不放弃的坚持。

二、妥协产生的可能性与重要性

妥协是通过双方的让步而达成的对冲突的矫正。它意味着妥协双方彼此都对另一方有所要求,并提供某种价值;也意味着双方达成某种基本原则,以此作为双方进一步交往的基础。只有在具体或特殊的场景中, 为使彼此双方接受共同的原则,人们才会妥协。

韦伯斯特大词典中这样解释:妥协就是通过双方的让步取得共识的一种解决方法。我们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观点,然后寻找共识。这种共识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指观点相异,但彼此都愿意以合作的态度平等相待;二是指在价值观方面人们也许有分歧,但可以认可和遵守共同的组织规范和核心价值观;三是指上述问题都存在分歧,但在未来的组织目标选择上具有共识,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。

妥协如何在冲突的背景下产生?不外乎两种可能:一是人们意识到妥协后能够带来更大利益而妥协,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判断,妥协本身就是一种让步,一种损失,不可能利益最大化;二是人们发现妥协能够减少利益损失而妥协。人们更容易选择后者,因为危险比利益更显眼,毕竟安全是获得利益的前提。

所以,妥协是一种善,是管理者解决冲突时智慧的结晶,是组织存在且可持续发展的保证。与之相反的另一种观点认为,妥协是一种恶,它意味着投降,是组织的一种损失,是对组织的背叛。

那么,妥协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?美国学者史密斯把妥协归纳为“善行中最低的,却是恶行中最好的”。这不失为一种恰当的描述,毕竟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,是在博弈下, 使己方的损害最小化。虽然它以让渡部分利益为代价,事实结果并不完美,但由此换来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。

对管理者而言,在关键时刻不善于妥协,就不善于谋求事业的成功,不善于谋取生活的幸福,在工作中互相较劲,导致两败俱伤。团结和谐的工作是以妥协为原则来调节矛盾,使大家保持协调。

事实上,当人们向大自然妥协时,就达到了人与自然界的“和解”;当人们向社会妥协时,就达到了人与社会的“和谐”;当人们向他人妥协时,就达到了与他人的“共存”;当人们向自己妥协时,就达到了自我身心的“平衡”。

就提议者而言,其根本动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,但由于担心所提的方案被拒绝而分文不得,因此他不但会主动妥协,而且还会选择相对公平的或自认为陌生人可以接受的妥协分配方案。当然,这一相对公平方案的底线是自己不能吃亏。

就响应者(陌生人) 而言,绝不仅仅是不管提议者的数额是多少,自己都是获益者那么简单。如果数额过低,响应者(陌生人)为了自己的尊严,为了求得自我心理的平衡,会导致拒绝行为的发生,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“鱼死网破” 的心理状态。可见,双方在合作面临利益冲突时,不仅会选择妥协的行为,而且还会审视妥协的公正性问题。

三、妥协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证明

当你拥有一样东西后,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未曾拥有它的价值,心理学称之为“禀赋效应”。“敝帚自珍”就是一种形象的说明。同样的道理,双方即使做出了同样的让步,往往从心理上感觉自己让步的幅度更大。

由于厌恶损失,且获得的快乐感与损失的痛苦感不对称,人们宁愿维持现状,也不屑妥协看到所得。由于“禀赋效应”,即使同等条件下妥协,人们总感觉自己的损失偏大,妥协后对遭受的损失更是难以忘怀。

妥协何其难?这不是“理”的问题,而是“情”的抵御。由此,我们可得到一些启示:利益的协调,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通过劝说和妥协来解决的,当各方出于共同存在的必要性而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、达成了意见一致时,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学博弈的结果,不如说是一种个体伦理道德的高尚修养和宽广博爱的胸怀更为深刻。

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。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(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(PMI)发起的,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。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。目前,已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认证考试机构。

PMP的报考所需条件如下:报名考生必须具备35小时以上项目管理PMBOK学习或培训经历,并出示相关证书复印件。

1.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的大学学历或以上者,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4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,并且,在申请之日前6年内,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36个月。(在计算项目管理月份时,所要求的36个月是不重叠的、单独的。)

2.不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大学学历或以上者,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7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,并且,在申请之日前8年内,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60个月。

PMP认证不分行业,适合任何领域行业的项目,是通用的项目管理理念。在自我提升、晋升、加薪方面都会对你有所帮助。PMP证书不受行业限制。不管是IT、建筑、制药、制造业,还是电信、金融、通信领域,PMP证书都受到广泛的高度认可。

上一篇:已经完成了pmp和acp的考试,还有必要考软考吗? 下一篇:重庆PMP:考PMP证书是智商税吗?